春日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,繁花似锦。在机电信息学院校友分享会上,三位年轻人的名字正成为学弟学妹们口口相传的励志传奇——胡澎、朱夏文、余国毅,三位专科毕业生考研上岸逆袭成功。从高职毕业到考研上岸,他们用五年,以时光为笔,在人生的答卷上书写下无比精彩的篇章。
胡澎:乡村少年的学术突围
“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研究生!”在春华生涯工作室组织的交流活动中,胡澎激动地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。回想起2020年秋季入学之初,这位从浙北山区走出来的孩子还对未来充满迷茫。“你的数学很好,是优势学科,可以尝试专升本。”他回忆道,是班主任何永强老师的点拨为他的青春勾勒出奋斗轨迹。此后两年,他白天穿梭于实训室钻研机械制图,夜晚则在图书馆啃读专业课本,甚至在大二便完成专升本基础课程的半数学习。

图为胡澎
家庭的支持是胡澎坚持的动力源泉。备考后期,他一度因压力失眠,奶奶每晚的视频通话总能抚平焦虑:“娃啊,别怕,咱一步一步来。”这份质朴的信任,让他卸下包袱轻装上阵。最终,他圆梦上海海洋大学机械专业,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升本考研梦想。
朱夏文:托举之下的涅槃重生
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跨考生朱夏文,曾经历过“至暗时刻”。面对3+2班级未开设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困境,班主任赵淑霞老师成了他的点灯人。“她不仅主动为我协调跨年级课表资源,还将相邻院系的优质教学模块融入我的成长图谱,为我的学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守护了我的梦想。”回忆起老师的关怀帮助,朱夏文仍无限感慨。
图为朱夏文
然而,考研初试的失利让他跌入谷底。数学题目的失误、英语试题的超高难度,让他走出考场时浑身发冷。“教育公平的终极意义是为坚持者留门”,老师的鼓励又燃起他“二战”的斗志。这一次,他将每日学习时间精确到分钟:清晨六点背单词,深夜两点整理错题,专业课真题反复研习至卷面发皱。当得知因扩招险过复试线,成功上线沈阳建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时,这个平日坚毅的男生红了眼眶:“每一分坚持都不会被辜负。”
余国毅:在试错中校准人生坐标
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余国毅,曾因填报志愿失误陷入迷茫,在本科选择了兴趣不大的轻化工专业。“不喜欢这个专业,但我知道抱怨没用。”于是,他毅然决定回到热爱的初心——跨考计算机技术专业,从此开启了“白加黑”模式。他制作的思维导图密密麻麻贴满寝室墙面,错题本上的批注叠起来足有十厘米厚。“有天半夜我起来上厕所,发现他居然在月光底下对着空气比画政治知识点,黑眼圈重得跟熊猫似的,但眼睛亮得吓人。”室友回忆起他的考研之路,止不住地叹服。
图为余国毅
“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,你永远不知道哪里没洗净,只能一遍遍用力搓。”他用艾宾浩斯记忆法啃下专业课难点,用费曼学习法拆解复杂算法,最终成功录取湖州师范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,惊艳众人。回顾这段历程,他说:“找到热爱的事并为之拼命,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。”
从“能工巧匠”到“科研新星”的进阶密码
三位学子的逆袭并非偶然。近年来,义乌工商职院机电信息学院构建起“三维赋能”培养体系:通过“双导师制”打通校企通道,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;推行“分层分类”课程改革,开设专升本衔接班与跨学科选修课;建立“心理护航+学业帮扶”机制,为学子提供个性化指导。正如学院负责人所言:“我们既要培养能工巧匠,更要托举青春梦想。”
从专科到研究生的跨越,是学生努力开创精彩人生的生动注脚。当胡澎在实验室调试新型机械臂,当朱夏文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开发,当余国毅攻克人工智能算法难题,他们用行动诠释:高职学生的精彩人生,从来都是自己亲手架设的云梯。
新闻链接:https://zhejiang.eol.cn/zhejiang_news/202504/t20250418_2664280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