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一名贫困单亲家庭的儿童,成长为为人民服务的法官,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学院原计算机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何晓芳用个人经历书写了一段工商学子的励志故事,展现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的精神。2023年的初夏,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联系毕业生时,何晓芳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。
种子:从小立志做有用的人
何晓芳是丽水市松阳县人,小时候的她,童年是黑白的,妹妹在父亲出殡当晚出生。寒冬里,她常常穿着单薄的补丁裤赤脚上学,边抱着妹妹边上课。暑假时,她就到小厂里打童工,为家里增加经济收入。初中时,为了省一元路费,她每周五徒步五里到小学接妹妹,然后背着妹妹再徒步八里路回家。高中时,为了省一元饭钱,她用白开水泡米线拌着火锅底料吃,只为了省下钱周末让妹妹吃点好的。
好在这一切因为“希望工程”而有了转机,何晓芳一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帮助,在寒冷的冬季,她们一家人终于盖上了棉被,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了保障。政府与热心人士一次次地伸出援手,这些感动的瞬间如同一束光,照进了她幼小的心灵。她知道自己得争气,不能辜负别人的善意。母亲更是一遍遍告诉她,要学会感恩,让自己变成有用的人,这句话在她心里埋下了初心的种子,也坚定了她未来行动的目标。
萌芽:以奋斗姿态书写青春
她讨厌被贴上“贫苦”的标签,却从未丢弃“奋斗”的姿态。走进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,她感受到了老师、同学们的友好,学习氛围的浓厚,选择机会的多样化,就读的机电专业也让自己掌握了扎实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。虽然先天基础条件不是很好,但她从未妄自菲薄,努力和时间赛跑,让初心的种子生根萌芽。
她进入大学后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成为班里第一个入党的学生。这份申请书让她找到了信仰的方向,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我,扎实学习专业知识。大学期间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年年一等奖学金等奖项,也攒下了浙江省十佳大学生、浙江省优秀毕业生、义乌市优秀团员等20余项荣誉毕业。通过奖助学金、兼职、创业所得,她不仅攒下了自己的生活费、学费,还替妹妹交了学费,并且在毕业时有结余。
为了在集体生活中发挥价值,同时锻炼自己,她还加入了学生会,成为学生会秘书长、团委副书记、班主任助理。积极参加辩论赛、运动会3000米跑、组织晚会、策划文化节、义博会志愿者等课余活动。
“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。”在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中,何晓芳带领学生会干部到自己的母校和两个孩子结了对,结对项目也在各届学生会干部的传承下,延续至孩子们小学毕业。当她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后,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年犯写信给她,诉说迷茫,他们足足通信一年多,何晓芳不断鼓励他重新生活,直至出狱。
从义乌工商职院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她做过销售,跑过工地,到银行当过客户经理,考了会计证做过财务……她还曾创业做材料加工,每次凌晨两点坐货车到义乌,早上去商贸城交货,下午两点再带货坐同一辆车回家。虽然那段时间感受到了赚钱的快乐,但她总觉得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开花:做一名会办案的好法官
毕业后第二年,何晓芳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读法学本科,2011年,她参加事业编考试,成功进入松阳县水利局。2013年1月,她取得电大法学本科文凭,并在同年9月考入松阳县人民法院。
刚进法院,她就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看着其他同事前辈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案件,手写判决书,而她却因为基础知识薄弱而陷入迷茫和尴尬。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,即使当时手挂留置针、看书看到颈椎病要做牵引,她也坚持一边参加庭审记录,一边准备司法考试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5年何晓芳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。同时,她也明白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本证书就能拉近的,更是法律素养、法律思维的距离,她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。2017年,她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在学术讨论会获市级奖,这让她颇受鼓舞,养成了一边办案一边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。截至目前,她已经有20余篇论文或者案例在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发表、获奖。
2019年11月,何晓芳通过遴选成为了一名员额法官。当领导问她入额后想去民事简案团队,还是民事繁案团队时,她主动要求去繁案组。在办案过程中,她尽最大能力去实现“案结事了人和”。为了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为民的宗旨,花心思去厘清法律关系,也花精力与当事人沟通,她经常利用晚上时间、午休时间加班做调解工作。
从业期间,她的办案量、办案质效都是位居全院前列的,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。在法院工作的七年时光里,何晓芳也让自己的初心开了花——成为一名“会办案、办好案”的法官。
一审:王晔 二审:冯夏露 三审:张胜兵